總會有一些營銷管理人員認為自己“功勛卓著”,“不可取代”;也總會有一些企業主認為某人“不可替代”,這就產生了管理人員和老板的心理“博弈”——你離開我,行嗎?
因此,我們經常見到員工借故急事、生病、家庭原因等主客觀各種緣故請假、休假,以此來“要挾”老板提高待遇、提高職位等,以此來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在老板心中的重要程度;與此同時,老板也會不斷引進新人、培養新人,不斷給老員工壓力和緊迫感,據此來顯示還有更多、更好的選擇;當然,也有老板認為“某一個人”很很重要,一定要留住他,這樣的例子還是少見的。
其實,無論對員工、管理人員還是老板,他們這么做的目的,很大程度是基于“策略”的考慮,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個“殘酷”的事實: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。
我們在日常工作中,經常見到這樣的場面。某員工私下對你說:“真沒意思,不想再干了,在這里既賺不到錢;也學不到什么東西,工作也不爽”。如果你經常聽見某人這樣說,你就姑且聽之,不要做任何評論,很多時候,這只是策略,最不愿意走的,可能就是這些人。他們希望你將這個“信息”傳播出去,傳到老板的耳朵里,為他們得到更好的工作條件和福利起到“外圍造勢”的作用。
這些人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,一個是:在“復雜環境”之下迷惑同事,我都不想干了,跟你們沒有任何瓜葛,以置身于“公司政治”之外;另外一個當然是希望獲得老板的重視。這些人都是有一定能力的,用此法激起老板的重視或者自己價值的重新認識。
這些都是聰明之人。
也有完全認為自己很“牛”的,認為自己勞苦功高,處處要顯示自己在公司的價值和地位,這樣的人,他在功勞簿上的日子就不多了,這些人往往是不懂“公司政治”的體現。
對員工來說,公司也不是無法取代的。在國企,可能一個基層的管理人員會在公司呆上一輩子,沒有機會換,也不想去換工作;而現在,很少有人會愿意在一個企業干一輩子或者根本就干不了一輩子。
原因也能不復雜,主要幾點,一是競爭加劇,企業面臨生存的壓力,經營方向、戰略側重不斷會變化,二是由于這些變化,需要的人才重心也會隨之而變;第三,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,需要的人才類型也會發生變化;第四,從員工的發展途徑來看,企業里從基層做到高層的必竟是少數,需要另辟蹊徑。第五,員工長期得不到提升,每天做想同的工作也會厭倦,會考慮跳槽的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企業也是可以“取代”的。
相對于員工選擇企業,企業老板選擇員工的空間就大多了。
一位私企老板解雇了一個員工,他想請來一個他自己認為很優秀的員工,可這位不是嫌工資低就是上班地點不方便。這位老板就問:還要不要做做他的工作,比如:承諾以后加工資,提高待遇等等。當這位私企老板向本人說起這個情況時,我跟他說:不用談,條件已經擺在那了,如果他想來就可以來,因為這已經是行業內很好的條件了,他也不是第一天工作,用不著解釋。
因為,沒有他,你還可以找別人,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。而且人家到底怎么樣還不知道,也沒有什么可以保證他會比其他人優秀。再說,還沒有開始工作,就要這要那,顯然不是很好的“合作伙伴”。
對于“沒有人是不可取代”的觀念,你是否覺得不重視人才,不把員工當成公司的最重要的“資產”?就目前的現狀和環境,筆者對于自己的看法是:員工毫無疑問是****的“財富”,因為除了思想和員工的智慧外,我們什么都沒有。
但企業總是要不斷發展,要不斷適應環境。必竟我們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不太可能改變環境,就像我們不能改變大自然的規律道理是一樣的。
企業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,這和我們做市場有想通的地方。企業初創期,如同市場的初期開發,需要大刀闊斧、敢于開疆辟土的人才;發展期,需要規范管理、成熟期,需要守業、防御。所以說,每一類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位置,并不是一成不變的;也因此,沒有人永遠是無法取代的。
對于企業來說,正常的人員更替不是沒有人情的表現,也不是信任的問題。但千萬不可陷入到另外一個極端。這個極端就是:“誰來都一樣”。如果誰來都一樣的話,我們也就不需要進行人才的挑選和激勵了。正是因為人才的個體差異和擅長領域不一樣,性格特點也不一樣,才需要區別對待。這就是管理的真正本質。
認為誰來都一樣的企業,基本上就像現在為GDP似的重復建設,建了又拆掉重來,永遠沒有積累,看看現在的很多的企業,無不是這樣的狀態。但對于很多企業而言,走極端成了一個常態。
“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”,是要告訴你,作為營銷管理人員,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,把工作當成一項自己的“事業”,為企業,同時也為自己創造著價值,而不僅僅是打一份工;而作為企業或者企業老板,要樹立一種觀念: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,企業從長期看,一定要離得開誰,當然也包括他自己。
當企業中出現“有人是無法取代”的時候,也就是企業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了。為什么這么說?其實也不難理解,主要問題還是企業發展和管理出現了脫節,換句話說,是管理跟不上發展的速度。包括人員的培養,后備人才的輸送,對現有關鍵崗位人才的管理和培訓等等。
|